当前位置:

新晃侗族生育习俗大观

来源:文化馆 作者:杨世英 编辑:redcloud 2010-10-21 17:31:40

        众所周知,湖南省版图为人头形,那它的鼻子就是新晃了。在湖南省的这只鼻子上,聚居着21万侗族同胞,千百年来,他们的祖祖辈辈,在一代代的繁衍生息过程中,演绎了一整套别具一格的生育习俗,代代流传至今,成为侗族人普遍认同的活态的生育文化体系。


求子与孕育

 

        结婚生子,在侗族看来是人生极其自然的事,如果婚后一段时间没有孕育的迹象或没有生育男孩,就要舞龙灯求嗣,祈求龙王送子。
        舞龙头者还要念诵贺词,如:
        龙头现出五彩光,普降吉祥;
        酬还心愿,百世吉昌。
        天赐贵子,光前裕后万年长。
 
       又如:
       主东心诚,有求必应,
       开花结果,和善德福满门。
       龙贺过后,天降麒麟,
        耐烦引大,有了娃崽又添孙,
       千秋万代百事兴。
        除了舞龙求嗣外,还有请师摆设香案求嗣,架桥求子等。
        同样要吟诵垒词:
        送子公公自天来,抱个纳曼①好人才,
        眉清目秀,体胖心乖,
        送与东君为子,喜从天降笑颜开。


 
                                                                                                       香案摆到喜融融,仙人来到你家中;
                                                                                                       你求嗣得子,要凤有凤。
                                                                                                       来年生贵子,生的是相公;
                                                                                                       玉女下凡来,拣得河东金凤
                                                                                                       神喜人欢乐
                                                                                                       承先启后,振兴家风,
                                                                                                       万代子孙繁荣。
                                                                                                    ①纳曼,侗语,即男孩。
        架桥求子时,必请有子有女的“福人”踩桥。“福人”赐贺:
                                                                                                       一步踩桥头,稳如四山丘,
                                                                                                       麒麟从天降,簪缨拜冕旒。
                                                                                                       二步踩桥腰,熊罴降天朝;
                                                                                                       易养得成人,长大起风毛。
                                                                                                       三步踩桥尾,十全大美喜;
                                                                                读书中状元,富贵发无比。
        妇女怀孕后,一般不再从事较繁重的劳动生产,仅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和轻微的田间地头劳动,家人在生活上也给予适当的照顾。由于过去侗族曾有“不落夫家”的习俗,当女子怀孕后才正式定居夫家,因此,女子的孕育既是夫家大事,也是娘家大事。这时,娘家才认真准备嫁妆,夫家才认真布置新居。女方一怀孕,男方即担着礼物派人去岳母家接妻子,侗族把怀孕的女方送回夫家叫“还田”。孕妇在行动上有了一些禁忌和约束,如在家里忌进厨房和堂屋,以免触犯神灵;忌食葱、蒜和牛羊肉,意在防止婴儿日后狐臭;忌站在劈柴人面前,防止胎儿破相。家有孕妇,忌在附近动土、丢笨重物体,意为防止震动胎儿,造成流产或堕胎;孕妇外出时,要躲避正在做酒、打豆腐的人家,以防坏坯子的怪罪等。


接生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侗族妇女多在家中临盆生产,民间没有专门的接生婆,一般由上了年纪且有生育经验、手脚灵巧又乐于助人,家中没有什么病痛之人,又有儿有女的有福之妇女接生,这些人有的还懂得一点草医。侗族人切忌男人接生,就连产妇丈夫也不让进房间。当婴儿胎盘下地后,接生婆将其拿到房子的中柱旁边挖坑埋下,因此,小孩长大成人后,无论走到南京北京,天涯海角,这座房子永远是他(她)的胞衣地。
        婴儿出生后,将婴儿用自织的家织布包裹起来,外面再用稻草捆上三道,一般3-5天,据说月子里不包手脚的孩子,长大后手脚不干净,爱偷窃。民间骂那些小偷小摸者,是“月头没封手”。


踩生


        侗族人家生小孩后,第一个进屋或经过屋檐下的人,叫“踩生”。一般产妇家忌生人进门,故有在产房门窗着挂草标或橙子叫避邪,并禁止生人入户,橙叶还有祝福新生儿吉祥、易养成人之意。门窗所挂东西,也是生男或生女的标志,如吊放一字形辣椒是男孩的标志;吊十字形草标放鸡蛋壳是为女孩的标志。苦不慎进产妇家,一般妇女不太受欢迎,如是有儿有女、有吃有穿,聪明健壮或有公职者则受欢迎和热情招待。


报生


        婴儿出生的第二天,主家要派专人到外公外婆家去报生。报生时需带一只大公鸡,因为公鸡吃米头朝天,鸣叫时头朝天,司晨司暮,掌管一天的十二时辰,带它去报信,表示慎重、准确、无戏言。外婆要请来房族寨邻人吃饭,以便邀约半个月后同去姑娘家打三朝。


吃三早晨


        小孩出生后的第三个早晨那天,要举行洗浴礼,设筵待客。洗浴时,用艾叶等煎水,在盆内摆上升子,用一块布包些米罩在升子底下,婴儿坐在升子上洗浴。主家房族寨邻、至亲好友和外婆,要来吃三早晨,外婆和舅姑姐妹等至尊要带来米和鸡,以示对产妇的关爱,其他只需拿上升把米或十来只鸡蛋就可以了。吃三早晨时,定下打三朝的日期,一般是小孩出生半个月的前后几天。


打三朝


        侗族生育习俗中,最注重的就是“打三朝”。“打三朝”的这天,杀猪宰鸡,大宴宾客。清晨,主要要请族中两名老妇为婴儿洗身换衣,婴儿抱到产房外,然后在堂屋设案备酒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得其保佑,祝福婴儿健康成长。这天,主家要派四个年轻后生接外婆,因为外婆东西来得多,米担子、甜酒担子、鸡笼子,还有棉被棉絮背带、盖衾、衣帽鞋袜等等,不是年轻人还真的吃不消。
        外婆一行来到寨口,早就有人到路口迎接,唱起迎亲歌:
        主:黄道天开风云会,日时吉良正是蓬门汤饼期;
               一家亲来百家义,三亲六眷今日动驾来得齐。
        客:天开黄道正吉良,主东门庭日丽风和喜弄璋;
         嘎婆有话不会讲,人穷志短空手来看外孙郎。
        主:嘎婆恩情深似海,春风送暖万紫千红百花开;
      天降金童嘎婆爱,不辞风霜千里奔上寒门来。
        客:玉燕投怀谁不爱,仙风飘渺金童临凡下金街;
      宏门义路花结彩,嘎婆舅妈我们齐奔贵府来。
        边唱边把客迎进主家。
        待得外婆看望外孙后,请吃甜酒油茶,休息一会,宾主入席,气氛更加热烈,主客双方讲起了劝酒垒词:
        主:时逢甘霖,苗从根生;
    祖宗庇荫,喜添人丁。
          筵开汤饼,嘎婆光临。
          我一不忘恩,二不忘情,
                端杯淡酒,请饮个清。
        客:嘎婆家贫,布靡多有一寸,
          送件汗衣,缺欠褓衾;
          送个帽子,靡巴点银。
          礼品轻,总共靡上半斤。
          女放高门,没把脸争。
          金杯四对,美酒一樽,
                招扶周到,多谢盛情;
                茶,我领受,酒,留给外孙。
                酒象山中井水,六月天干舀不尽。
        如此你讲我答,你谦我夸,一顿饭要用上两三个小时。
        饭后,还要摆糖果花生、茶水饮料、合桌唱歌,“打三朝”视农活忙闲,要聚上二至三天。


坐月


        妇女生育后一般要休息一个月,俗称“坐月”。月内产妇不干重活,三天后仅做些家务活,多食鸡、蛋、肉,少食辛辣之物,忌食糊饭,未满月时,不能外出串门,不能攀援高物,要穿戴宽松的衣服,头包帕,脚穿鞋袜。


满月


        婴儿满月这天,由祖母(如祖母已故,可由祖父或父亲代替。)背着小孩子在院中敲着“响篙”(一种翻晒粮食时,吓赶禽雀的竹制器具),称为“撵麻雀”,意为锻炼小孩胆量。


剃头发


        小孩满三个月后,要请外公或大舅来给小孩剃第一次头发。颇有几分讲究:
        端水:
        金盆打水白花花,洗胎儿头发,
        去污除秽,头皮光滑。
        擦头:
        帕子两面花,沾水把头擦;
        擦去疮疤,黄发变青发。
        剃头:
        剃刀白如银,小巧又轻;
        剃过三刀交与你,(外公将剃刀递给生娘)
        长的头发乌青。
 
       (生娘接过剃刀,抱儿坐在板凳上)
        板凳三尺三,如同紫金山;
        千秋稳固,坐着安然。
 
        (剃完,给婴儿戴帽)
        帽子圆圆,花绣两边;
        左边金花艳,右边银花鲜,
        金花艳,银花鲜,
        花开预兆中状元。
 
        更衣:
            衣服奇巧,贴身紧腰,
            冬暖夏凉,赛过龙袍。
        换裤:
            裤子新裁,十人九爱;
            穿起脚步快,跳上金阶。
        套袜:
               袜子弯弯,不是一般;
            保暖防寒,子笑母喜欢。
        穿鞋:
           一双布鞋,青面白底,
           贵人穿起,一步当十走千里。
           踩泥出黄金,踩岩现白玉,
           人生路上,滔滔福禧。


取名


        小孩取名,除由祖辈、父辈取名外,多请教书先生或有声望人家取名,希望将名字取好,达到孩子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的目的。有的人家还要请命理先生给小孩推算生辰八字,根据命中所犯和所欠,便从金、木、水、火、土等意义的字中选择作名和字,以补所欠和解所犯。


周岁


        小孩满周岁,同样要要杀猪宰鸡宴请宾客。这天,还要给小孩“剃头”、“开斋(荤)”、“抓周”等。剃头是请外公剃头,剃发时,要在后脑或头顶“气门”上留一点头发,有不忘“母舅”。保护气门之意。
        开斋是由一位能吃有“口福”的长者将一小块肉蒸熟,喂少许给小孩,意为小孩从此要象那位长者一样有“口福”,能吃才长得快。开斋还要吟诵开斋吉语:
        吉年吉月生,八字根稳;
        寿高才广,人人尊敬。
        东家请,西家迎,
        鱼肉美酒,海味山珍,
        样样能吃,口福均匀。
        百无禁忌,禄位高升。
        小儿乖乖,我来开斋;
        无灾无难,四方纳财。
        开个斋,笑逐颜开;
        一年四季康泰,四方衣禄八方财。
        抓周,也叫“试盘”,试“盘”时在一个大木盘上摆放笔、书本、算盘、尺子、食品、酒杯、花朵、玩具等,视孩子所抓东西预算其今后的前程、性格、爱好等,从而预期一生职业。


育养


        侗族孩子的育养一般顺其自然。孩子出生后如多病多灾,有的就栽种树木,以求消灾;有的则拜干爹干妈(需有儿有女者),以祈分其福分;还有寄拜给亲友做寄子,托其帮养一段时间,以求富贵和健康;还有的请先生根据其生辰八字,推算崇拜对象。缺木者拜常年葱绿的大古树,缺水者拜水井为保爷、缺火者拜铁匠火炉为保爷,其意是让小孩像大树一样挺拔高大,象水井一样永流不竭,象炉火一样旺盛。还有选择岩石为保爷的,必挑高大雄伟的生岩,意为象岩石那样根基稳固,不遭病灾。拜树、拜井、拜炉、拜岩,多在二月初二进行祭献。
        侗族还相信孩子生病或受惊吓是其灵魂不附身之故,即掉魂,所以早晚常到屋外招魂。还有认为幼儿食欲不振、面黄肌瘦,亦是失魂所致。届时带上纸钱、米、蛋等物到村外祭献、焚化纸钱,呼魂归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侗族人十分注重对孩子的道德、礼貌教育和性别教育。孩子刚刚学会认人,就要教他(她)喊老人,尊敬老人;稍懂事,要行拜见外公外婆礼,接受他们的训导。路遇寨人,要根据年龄、性别及与自己关系勤喊人;饭桌上要讲规矩,老人先吃,家中有客人,不要上桌等等。作为女孩子,从小要勤于做家务,如煮饭、打扫屋子、打猪草、喂猪鸡、带弟妹、做女红等;男孩则要砍柴、劈柴、放牛等。


滚泥田


        小孩过生日要滚烂泥田。这样做,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勇敢和意志。一个人一辈子有3个生日要滚烂泥田:一次是5岁,一次是10岁,最后一次是15岁。这里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谚语:“从母亲那里学到善良,从父亲那里学到勤劳,从祖父那里学到耐性。”一生滚三次烂泥田,意思是让小孩学到善良、勤劳和耐性的好品德。一个人到了5岁,从此脱离母亲善良、温柔的怀抱,要开始跟父亲学习劳动,接受艰苦的磨练了。所以第一次滚烂泥田是由母亲把孩子领到田边,而父亲在对面接。到了10岁,由父亲把孩子领到田边,祖父在对面接小孩。如果没有祖父,便请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代接。意思是:孩子初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下一步要向祖父等老一辈更好地学习和锻炼,磨炼思想,锻炼意志,培养耐性。到了15岁,第三次滚烂泥田时,孩子则由祖父带到田边,对面田坎上没有人来接。意思是:从这个时候起,孩子即将长大成人,需要自己去体会人间的艰辛,前面的路需要自己去独立创出来。
 

 

        编辑:彭凤华
 

 

 

来源:文化馆

作者:杨世英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晃新闻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