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军在晃县创建新苏区之五——新晃人民支援红军的那些事

来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作者:彭宏高 编辑:redcloud 2016-11-08 16:56:00

  彭宏高

  2016年5月

  1936年1月初,那是一段大雪纷飞的日子,长期受地主土匪欺压的新晃人民迎来了革命的火种和胜利的曙光。红二、六方面军团在前有堵敌、后有追兵的危难关头,开拔进驻晃县。顷刻间,不论是县城还是乡里,红军带领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处处一派革命迹象。

  侗乡人民是最善良、最纯朴的,但他们更爱憎分明。特别是在他们长期受欺压被剥削的那个年代,红军保护百姓,侗乡百姓不懂太多的革命道理,但他们总会以自己的行动来拥戴红军、支援红军。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走进侗乡、走进新晃,80年前侗乡人民支援红军的那些事,再次重现眼前。

  百姓誓死保护伤员

  郁郁葱葱的龙脑樟原料林,数十名村民正在基地里除草、施肥,忙得不易乐乎。初夏时节,当我们来到波洲镇暮山坪村里的一个山头,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火热的现代农业发展景象,这里的人们正在努力打造全国天然冰片生产基地。

  80年前,红军就是在这里经历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红二、六方面军团在这里打了湖南最大的一仗,也是他们在湖南的最后一仗,伤亡惨重。如今这里的人们,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珍惜和慰藉在这里为他们争取幸福生活而牺牲的在天之灵。

  “前面属于芷江的新店坪,我们经常听老人家讲便水战役的故事,那一仗打了几天几夜,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但红军伤亡也十分惨重,好像一千多战士在这里壮烈牺牲。”当地村民说:“那一仗结束后,很多重伤员就留在我们这里养伤,特别是瓦屋坡的一个人救伤员的事,在我们这一带一直流传。”

  村民们口中瓦屋坡的那个人叫姚锦阳。当年有两名重伤员住在他家,一个叫老胡,一个叫老艾。有一天,姚锦阳刚给老胡和老艾换完药,突然大门“咣铛”一声被踢开,伪保长吴文兴带着四个爪牙破门而入,不由分说指使爪牙将伤员带走。姚锦阳担心伤员落入虎口,便上前极力阻止。还解释说这两位伤员是自己的亲戚,路过便水时被飞弹打中受伤了。可爪牙们根本不听姚锦阳这套,欲将伤员强行拉走,略会武功的姚锦阳便用手中的大烟杆与爪牙搏斗,誓死保护伤员。吴文兴知道手下不是姚锦阳的对手,只好带着爪牙溜走。自此以后,姚锦阳更是寸步不离地照顾老胡和老艾,采取各种方式躲避便衣队的搜捕。老艾最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而老胡伤愈后执意要去追赶大部队,姚锦阳为他置办货郎担,化装成乡间货郎,在一个深夜送他踏上寻找红军路程。

  老艾的去世,让姚锦阳一家悲痛万分。姚锦阳夫妻俩商量后,让姚锦阳的儿子姚文甫认老艾为“寄父”, 按照当地习俗,将老艾安葬在姚家的祖坟山上,以防家族的口舌是非。“小时候每年去挂清,爹告诉我这是我寄父,要我作揖以示孝敬,但寄父的坟前没有竖碑,我也不知道寄父是什么人。”当姚文甫长大懂事时,姚锦阳告诉他寄父的故事,姚文甫对寄父肃然起敬,并将寄父的故事代代相传,年年挂清。

  在波洲一带,像姚锦阳这样誓死救红军伤员的事数不胜数。据村民们介绍说,当年,芭蕉冲寨子,几乎每户人家都住有红军重伤员。一名姓曾的红军战士大腿受伤后,不能走,就住在瞿运生家里,瞿家老小为保护他,采取转移、认亲等办法对付敌的搜查,直至等他的伤痊愈后,才送他上路去赶大部队。

  现年88岁的当地村民姚火生回忆说,当年一个头上缠着布条的红军伤员独自艰难行走波洲街上,刚走到唐家祠堂门口就再也走不动了,被副乡长袁征山发现,立即纠合几个打手,不问青红皂白,将伤员身上值钱的东西和光洋抢走,还准备把他拖走。关键时刻,被经营烟、酒、唐、果等杂货为生的唐照湘路过看见,行善仗义的他凭借自己在当地的声望硬是将这位伤员带回自己家中,使红军伤员脱离了反动分子之手。这位红军伤员是被敌人的开花子弹击中左眼,穿过后脑,进口小,出口大,伤势很重。唐照湘将伤员安顿在自己家里,请来当地名医谭长元为其治疗。经过打听得知该伤员姓刘,东北人。由于伤势太重,不久,刘红军便离开人世。唐昭湘按照当地的习俗,买来一口大棺材安葬了他,还立了碑,每年都要为他扫墓。

  据方家屯洞坡村姚绍元老人回忆,便水战役后,他们村里也安排住了很多伤员,时间长了,有些伤员还随当地人改了名字,还慢慢学了地方话,把村民的衣服一穿上,还真看不出是外地人。有个叫贺明生的红军伤员,当时在陈老告家养伤,一养就是大半年,为防不测,便改为姓陈,叫陈运发,对外称是陈老告的远房侄儿,后来敌人来搜查,也没看出什么破绽,这才躲过一节,伤好后寻大部队去了。

  80年前的故事,80年来的传播。如今,便水之战以及波洲百姓救护伤员红军的故事被列入当地中小学教学内容,代代相传。

  帮助红军划渡船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新晃侗族自治县也迎来成立60周年诞辰。当我们来到㵲水河新晃县城段时,新晃大桥、龙溪口大桥人来车往,㵲水河吊桥正在升级加固,鼓楼广场建设如火如荼,㵲水风光带正在加紧绿化……到处都是县庆重点工程的火热场面。

  80年前当红军来到这里时,湘黔公路尚未通车,晃县城内没有一座大桥,两岸之间来来往往,唯一就是靠渡船通行。

  郭昌增老人,老晃城的老住户,世代受地主欺压,听说红军要来新晃时,以为又来了土匪部队,早早地就离家跑到老远的一个叫老猫坪的地方躲了起来。当他在老猫坪亲眼看到红军到土豪家去没收谷米来救济周围贫穷人家时,对红军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也便不再害怕决定回家。

  郭昌增走出老猫坪来到长乐坪,恰巧碰上了红军队伍。当红军得知他也准备回老晃城时,便以“老乡”亲切称呼与他结伙而行,并一路给他宣讲革命道理。当他们一行来到兴隆街要准备过河,可红军队伍里没有人会划船,那时的㵲水河面比现在要宽,且水深流急。红军便问郭昌增是否会划船。

  郭昌增自小在河边长大,也爱在船上玩,有时出于好奇,还经常代替船老板弄过篙子、摇过桨,便以试试看的口气答应了帮红军渡船的恳求。当郭昌增以自己娴熟的技巧一篙一篙地把船划到对岸,大家都夸讲他有本事。带头的军官送他一套缎子衣服,并说:“我们部队急需过河,要走很远很远,搭救沿途的老百姓走出火海,我们今天正需要像你这样会划船的人,请你就留在船上帮助我们划船好不好?”

  短短的时间里,红军与郭昌增的感情建立起来。面对红军的求助,郭昌增毫不犹豫答应下来。红军在新晃的那段日子里,郭昌增从早到晚都在忙帮红军划船。红军坐船很有秩序,也很关心郭老,有的起岸前还把铜板送给他,作为船资,开饭时,都会叫他与红军一道开餐。

  几天时间的划船,成了郭昌增老人一生的记忆和骄傲。

  参加红军打土豪

  众所周知,共产党打下天下,靠的就是两杆子。红军的行动令人感动,思想工作更是赢得了人心。

  贺定荣,时任商会会长,也是“济荣发”商号的老板。红军进驻龙溪口后,将自己盐行的“窨子屋”让给红军作司令部用,并以同为“贺”姓与贺龙认了家门。平日里原本就为人正直的他,通过与红军接触,思想境界顿然提高。

  红军不怕远征难,但行军打仗基本口粮还是得必备。商会得知红军的困难后,决定为红军筹措军费。大家公推贺定荣主持,商会会员何佐元出面接头联系。

  龙溪口永汉祥商号是一家经营小百货的小店。当何佐元上门来到这里时,只有这家老板刚刚成年的儿子尹咏修留守店铺,何佐元想跟他一个毛孩子讲也没用,便决定离开。可让何佐元臆想不到的是,当尹咏修知道是为红军捐军费的事后,马上表态说:“这事我作主了,本店虽小,我就捐一百大洋。”说完,就从里屋拿出光洋交给何佐元。

  永汉祥商号少老板捐赠百块光洋的事传开后,龙溪口的商民捐款更是积极了。红军离开晃县时,共募捐总额达8000多银元。抒写了一曲红军路上“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赞歌。

  许清,当年红军队伍中供给部缝工连的一名战士。据她回忆,当她们连随大部队到达晃县后,被按排在离县城七公里的曹家溪村上。进寨后,她们在积极开展革命后勤保障工作的同时,还经常帮助村里穷人捡柴、挑水、洗衣、看病,辅以宣传发动,感动了村上的老乡。在那里,她们还打了一个姓邓的土豪,杀了土豪的猪并分给穷人们,帮村里出了这口的恶气,军民关系更加亲热了。在她们的影响下,仅曹家溪就有十多个青年参加了红军队伍。

  “我们缝工连撤离曹家溪时,从那带了12个人出去,其中有3个人过了金沙江,也过了雪后,过了草地后,就没有再见过他们。”许清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与参加红四方军长征、成为新中国开国将军的新晃人曹玉清结为伉俪,所以她对曹家溪的印象特别深。1985年忆起那段往事,充满着感情。

  廖诗权,曾任铁道部副部长。当年红军过晃县时,他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宣传员,但他当年在龙溪老浮桥口的墙壁上开展的壁画宣传,可谓是出神入化,形象逼真,让无数侗乡男儿跟随他而去。刘兰亭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刘兰亭原本是贵州玉屏县新店乡人,父母双亡后,从十二岁开始,就靠在㵲水河拉纤讨生。红军到龙溪口驻扎下来后,刘兰亭拉纤送货到这里,正好遇到廖诗权和几名宣传员在画壁画,刘兰亭被深深吸引住了。听说刘兰亭也是穷苦人,廖诗权马上和他亲切起来,并说“穷人好,穷人好,那咱们就是一家人啦。”见到刘兰亭对壁画的疑团,廖诗权又问他说:“那个猴子是蒋介石,牵索子的是外国人,蒋介石受外国侵略者的摆布屠杀中国人,你说蒋介石坏不坏,该不该打?”刘兰亭听得入神,连连点头。得知红军就是帮穷人的队伍后,刘兰亭决意参加红军。当廖诗权说当红军很辛苦,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问他怕不怕时,他却说:“我当了八年拉纤工,再大的风浪我闯过,再险的山路我走过,我什么都不怕,就怕你们不收我。”就这样,当天刘兰亭就被批准正式参加红军,编在红二军团第5师14团1营2连当战士,走上了革命道路,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1950年才脱下戎装。

  红军长征在晃县的那些日子,红军除了发动热血青年参加红军后,还帮助和带领当地穷人们打土豪。

  姚绍元,当年的一个热血年青。新晃方家屯洞坡村人。红军当年到他们村里开展宣传工作,看到他家人多困难,送给他家几个光洋,姚绍元父亲说,活了这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好的部队。在红军的鼓动下,村里成立了农民赤卫队,红军给他们发枪发子弹,组织村里开展打土豪、斗地主、分田地、分租谷活动。

  洞坡村原来有几个恶霸地主,经常横行霸道,欺负老百姓。红军进村后,他们就躲了起来。后来,红军带着村里的赤卫队员去搜山,硬是把他们从洞里捉出来,和老百姓一起清算他们的罪行,对罪大恶极的反动团首杨东源当场枪毙。另外几户土豪,红军带着老百姓开了他们的粮仓,分了他们的钱财和租谷,多占的田也给分了。

  红军的行动证明了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深深赢得了侗乡人民的爱戴和支持,许多优秀侗乡青年,勇跃报名参军。据统计,当时就有200多名青年自愿参加了红军,仅酒店塘淘沙工人就达70多人。在红军精神的影响下,晃县先后7000多热血青年参军踏上抗日保国之路。

来源:县史志编纂委员会

作者:彭宏高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www.hnxhnews.com/content/2016/05/27/837433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新晃新闻网首页